对于黑土地的保护,全国政协给予高度重视,2014年5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赴吉林、黑龙江,就“加强黑土地保护”进行专题调研;2015年4月,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就黑土地保护问题协商议政、建言献策。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夏季的松嫩平原,绿野一望无际。满眼郁郁葱葱之中,有蜿蜒的河流穿越大片庄稼地,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黑土地上生长着稻谷,也生长玉米、大豆、马铃薯等。曾几何时,肥沃的地力被人们形容为“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耕种,土壤层变薄、地力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上水土流失造成大量侵蚀沟,黑土地曾经健康肥沃的肌体已经千疮百孔。
“黑龙江有黑土面积2.39亿亩,占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0.6%。我们省黑土地地力总体是下降的,但是这些年下降的速度趋缓。有的地方区域平稳,有些地方还在提升阶段,是我对黑龙江黑土地的判断。”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宪军对记者表示。
“黑土地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退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魏丹对记者表示,东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生产过程中,作物从土壤吸取养分,但是归还到土壤中的养分都是无机的,在培肥上起不到什么作用。此外,黑龙江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长期的连作导致土壤微生物栖息比较单一,也造成了养分偏,病虫害的加重,使得整个黑土区退化比较严重。
“1956年开垦以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一段时间下降特别猛,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基本趋于平稳,当地种到一定程度,投入和产出比平衡的时候就稳定了,不再下降了。”张宪军表示,这些年通过治理和投入,已经有明显的好转。
拨开地表植物的叶子,露出秸秆碎片和畜禽类粪便。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文成介绍说,这个基地是秸秆造肥基地。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双城区是黑龙江省九个试点县之一,双城利用充足的畜禽粪便、丰富的秸秆,主要采取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进行黑土地保护。
在记者看到的秸秆造肥现场,就是利用畜禽粪便和玉米的秸秆,添加一些腐蚀剂和尿素,进行堆沤腐蚀。“春天开始堆,秋天完全腐蚀好,等玉米收割以后,我们就把堆好的堆肥撒到地里,一亩地撒1.5立方米左右,通过几年可以有效改良现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张文成说。
“在没有实施黑土地保护之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板结,干旱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土壤耕层变厚,有机质含量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就好。这样我们农业也就达到了一种高产、高品质的效果。”双城区农业局局长李广贤说。
目前,双城实施黑土地保护的区域已经达到了50多万亩,国家省市政策覆盖面积达到12万亩,还有40万亩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预计在3至5年,双城通过黑土地保护,有机肥还田和秸秆还田能够达到352万亩全覆盖。”李广贤说,现在应该说是初见成效,也有了新的一种动力。
“比如说现在的轮产混作、秸秆还田、大机械补贴,合作社需要掏400万的话,加上国家给补的600万,一共1000万,这样它不仅辐射我们一个村,可以辐射几个村。”他说,此外还有换茬轮作,去年出台了一个米改豆政策,玉米改成大豆,大豆再良性循环,国家也给补贴。“有句话叫‘调茬如上粪’,像大豆三年以上不调茬,一个是病虫害增加,再一个产量下降。”闫忠杰说,好政策“让农民出动了”,调茬之后,产量增加了,也有利于保护耕地。
张华军说,近几年主要是通过秸秆还田和深松的方式保护黑土地。秸秆还田以后,有机质增加了,土地不像以前那么板结了。“施肥如今要测土配方,不像原来盲目施肥。通过测土配方,磷肥、氮肥、钾肥哪个超不超标,缺什么,对于土地和庄稼有好处。”
“秸秆还田和深松,国家都有补助,一垧地300元钱,不用我们掏这笔钱。现在都是大型农机具,我这块按照农场的模式,全是按照农业专家指导科学种田。”他告诉记者,通过保护土地的措施,效益增长非常可观。流转之前,一垧地最高产量能够达到4500斤。但流转到他手里,通过保护耕地、科学种植,大豆产量能达到5900斤到6000斤左右。
据黑龙江水利厅水土保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有规模以上(100-5000米)侵蚀沟11.55万条。沟道总面积929平方公里,总长度4.5万公里,发生在坡耕地的侵蚀沟占总数95%以上。按地理位置,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北部和中部,风力侵蚀主要在黑龙江省西部。
在哈尔滨香坊区成高子镇民强村张家湾屯,踏着松软的黑土走进村子,两旁是高大茁壮、密不透风的“青纱帐”,玉米正在结穗。然而,走了一段路之后,一条巨大的侵蚀沟赫然出现在眼前,将连片的玉米地分割成两端。60多岁的村民奚廷宝说,这条沟在他小的时候就有了。当时差不多一人高,如今已经深达十米。一下暴雨,沟旁的泥土直往山下冲,沟旁的庄稼也塌陷下去。
“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黑土层比较松软,分布在坡岗地上的黑土极易受到强降雨等冲刷,再有人为不合理的耕作形成的。”张立忠告诉记者,这样的侵蚀沟,在北安有728条。侵蚀沟的危害之一,在于跑水、跑土、跑肥现象很严重,地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耕种。同时,它把地长垄变成短垄,大块变成小块,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有的侵蚀沟影响交通,长期淤积冲刷下游,为防洪防汛埋下隐患。
在北安的双青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点,该项目在2015年7月份动工,2016年5月份结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工程总投资300万元,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修建梯田、种水保林沟道治理,包括石固防、土流固防等等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张立忠说,最近几年来,北安项目治理效果很好,成效显著。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治理产生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很好的社会效益。
在自和村,村支书闫忠杰告诉记者,刮大风的时候,黑土表层容易被吹跑。为了防止黑土地流失,村里新栽了防护林,面积在100垧左右,主要起到防风的作用,保护了生态、改善了环境,使这些种粮大户在科学种田的基础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得到提高。
北安市林业局副局长任鹰告诉记者,从2012年至今,北安市共退耕还林10.5万亩,主要是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为主。北安市有9个乡镇,建设有6个国有林场,既美化了林场和乡村的环境,同时也起到了固土防沙的作用。在治理侵蚀沟方面,总共328条侵蚀沟,截至目前总共治理了186条,还有100多条没有治理到位。主要的原因是财力有限。
赵雨森表示,水土流失,防比治更重要。不光是相关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带动广大农民参与。比如改变种植结构,搞换茬,搞深松,还有的地方搞免耕。对于农户来说,既要提高认识、进行科普教育,还要让他们知道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怎样预防水土流失。
“黑土耕层对粮食产量有较大影响。平均耕层减少1厘米,玉米减产78.2千克/公顷,大豆减产15.4千克/公顷。黑土质量持续下降乃至流失殆尽,势必影响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商品粮战略后备基地的战略地位,直接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也将使农业发展不可持续。”
保护黑土,不单是保护东北,还要从保护全国土壤的高度去看。土壤保护条例有相关规定,对于国家、政府、个人的职责,要遵循规定去做。何小平认为,除了法律法规,黑土地的治理需要投入资金,建议成立黑土修复基金。此外,在人员和技术的配备上,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包括土壤的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作物的整个周期当中,机械、水、土、气等,都得有一支庞大的队伍为农业服务。“当然最重要的是农民,农民也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为人民的健康行动。”他强调。
“在黑土地保护过程当中,建立一个轮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东北区域现在基本上就是玉米、大豆,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米豆”的体系,或者是我们变成一个玉米和杂粮轮作体系,还有马铃薯这样轮作体系,而且要把生产轮作体系跟我们产业相结合。假如说我们现在种植马铃薯变成了玉米和马铃薯轮作体系,但是马铃薯没人收,大面积马铃薯不像大豆能放置,就会造成农民的损失。”魏丹认为,在整个黑土地保护过程当中,更要统筹考虑农民增产、增收和产业发展。
同时,魏丹表示,保护黑土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是一个可持续计划。在这个过程当中,科研应该伴随着整个生产持续进行,政府应该把“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建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黑土地保护协同创新,把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示范平台相结合。
赵雨森认为,保护黑土地最大的困难是提高人们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单是黑土区干部群众的认识,同时也是国家层面的,需要国家各部门来重视,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全国人大应对黑土地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立法,以法的形式来保护和开发利用;财政部应建立黑土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黑土耕地保护性耕作的投入和补助;环保部应加快黑土地试点污染土壤修复,探讨和制定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地膜污染等土壤修复办法的规程,建立行业标准。”